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奚和观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奚斤子。
道武帝时内侍左右。
明元帝以其世典戎御,拜典御都尉,赐爵广兴子,建威将军
寻进宜阳侯。
后出为青二州刺史,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雄北周 ? — 57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8 【介绍】: 北周临洮子城人字猛雀
西魏文帝时,为宇文泰亲信,历统军给事中子城中散大夫赐姓宇文
周代魏,从齐公宇文宪,出宜阳,筑安义城,御齐将斛律光
武帝时,为纳言,出为河州刺史
建德五年,自凉州滕王宇文逌西征吐谷浑,有战功。
又从平并州上大将军柱国进爵赵郡公
宣政初突厥幽州与战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真谛陈朝 499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99—569 【介绍】: 即拘那罗陀
南朝陈时僧。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以通三藏知名,特精世亲法相唯识之学。
历游诸国。
梁武帝太清二年建康,帝深加敬礼,将事传译。
侯景乱起,潜行南归,随方传译不辍。
法相唯识之学乃传中国。
后入南海卒。
译有《摄大乘论》、《唯识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华言真谛
西天竺优禅尼国人。
梁武皇帝盛昌三宝大同中直后张汜等。
送扶南贡使返国。
且使请求名德三藏。
彼国乃以应诏
而并赍至大乘论诸杂华经等。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南海
大清二年八月
京师
顶礼于宝云殿。
即欲传翻。
属寇羯凭陵弗果亦漫游东土。
檀越富春
令陆元哲。
招延。
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昉五卷。
太宝三年
侯景徵还供养。
元帝启祚。
止金陵正观寺偕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后随方传译。
靡宁厥止。
心欲汎舶往楞伽脩国。
道俗结誓留之。
遂停南越。
重覈所翻。
文帝天嘉四年
杨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钦渴新闻。
远承芳问。
感其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旋至梁安
将返西国
而业风飘舶。
广州
刺史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
世子纥为檀越。
仍事传译。
然其神思通幽。
非世所测。
尝居绝岛。
纥往候之。
波涛𭰔涌。
未即渡。
望见。
因敷坐具水上。
跏坐。
绝流达岸。
而坐具略不沾。
湿或折荷叶乘之。
不少倾侧。
至光太二年六月
南海北山
将捐身命。
慧恺闻之。
辍讲奔赴。
刺史稽颡请留。
群众遮挽。
三日乃已。
因是迎致王园寺。
议还建邺
会有忌者。
沮于上。
乃止。
大建元年。
正月十一日
遘疾迁化。
年七十有一。
译经论。
僧宗法准等。
奉还匡山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随处翻传。
亲流疏解。
后疏则僧宗所释也。
则穷括教源。
诠题义旨。
每面扬阐。
情理无伏。
一日喟然长叹。
而谓曰。
君等实副参传。
而遇非其时。
则奈何。
泣数行下。
因跪启曰。
法被中国。
群生垢重。
致是扰攘。
必何时而可定耶。
指西北。
且曰。
此方有大大国。
非久当盛弘吾教。
但恨君等不及睹耳。
呜呼其亦有待于今日乎。
梁武之末。
陈宣之初。
二十三载。
所出经传记。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于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那首华言高空。
魏元象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
僧伽吒经三部七卷。
沙门僧昉笔受
属齐受禅。
南抵金陵。
大同间
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梁武诏那。
总监外国诸使。
大清二年
于阗沙门求那跋陀
华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至。
那从祈请得之。
适丁侯景之乱。
未暇翻传。
陈天嘉乙酉岁
始译于江州兴业寺沙门智昕笔受
拘那罗陀
陈言亲依
或云波罗末陀
译云真谛
并梵文之名字也。
本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焉。
景行澄明器宇清肃。
风神爽拔悠然自远。
群藏广部罔不厝怀。
艺术异能偏素谙练。
虽遵融佛理。
而以通道知名。
远涉艰关无惮夷险。
历游诸国。
随机利见。
梁武皇帝
德加四域盛唱三宝。
大同中
直后张泛等。
送扶南献使返国。
仍请名德三藏大乘诸论杂华经等。
真谛远闻行化仪轨圣贤。
搜选名匠惠益民品。
彼国乃屈真谛并赍经论。
恭膺旨。
既素蓄在心涣然闻命。
大同十二年八月十五日
达于南海
沿路所经。
乃停两载。
太清二年闰八月
始届京邑
武皇面申顶礼。
宝云殿竭诚供养。
欲传翻经教不羡秦时
更出新文有逾齐日。
属道销梁季寇羯凭陵。
法为时崩不果宣述。
乃步入东土。
又往富春陆元哲。
创奉问津将事传译。
招延英秀沙门宝琼等二十馀人。
翻十七地论。
适得五卷。
而国难未静。
侧附通传。
至天保三年
侯景请。
还在台供养。
于斯时也。
兵饥相接。
法几颓焉。
会元帝启祚承圣清夷。
乃止于金陵正观寺。
愿禅师等二十馀人。
翻金光明经。
三年二月
还返豫章
又往新吴始兴
后隋萧太保
度岭至于南康
并随方翻译。
栖遑靡托。
陈武永定二年七月
还返豫章
又止临川晋安诸郡。
真谛虽传经论。
道缺情离本意不申。
更观机壤。
遂欲汎舶往楞伽修国。
道俗虔请结誓留之。
不免物议遂停南越。
便与前梁旧齿。
重覆所翻。
其有文旨乖竞者。
皆镕冶成范始末伦通。
至文帝天嘉四年
扬都建元寺沙门僧宗法准僧忍律师等。
建业标领。
钦闻新教。
故使远浮江表亲承劳问。
欣其来意。
乃为翻摄大乘等论。
首尾两载覆疏旨。
而飘寓投委无心宁寄。
又汎小舶至梁安郡
更装大舶欲返西国
学徒追逐相续留连。
太守王方奢。
述众元情重申邀请。
又且修人事。
权止海隅
伺旅束装未思安堵。
至三年九月
发自梁安汎舶西引。
业风赋命飘还广州
十二月中上南海岸。
刺史欧阳穆公頠。
延住制旨寺。
请翻新文。
顾此业缘。
西还无措乃对沙门慧恺等。
广义法门经及唯识论等。
穆公薨没。
世子纥重为檀越。
开传经论。
时又许焉。
而神思幽通量非情测。
尝居别所四绝水洲。
纥往造之。
岭峻涛涌未敢淩犯。
乃铺舒坐具。
在于水上加坐其内如乘舟焉。
浮波达岸。
既登接对而坐具不湿。
依常敷置。
有时或以荷叶
拓水乘之而度。
如斯神异其例甚众。
至光太二年六月
厌世浮杂情弊形骸。
未若佩理资神早生胜壤。
遂入南海北山将捐身命。
智恺正讲俱舍。
闻告驰往。
道俗奔赴相继山川。
刺史又遣使人。
伺卫防遏。
躬自稽颡致留三日
纡本情。
因尔迎还止于王园寺。
时宗诸僧。
欲延还建业
杨辇硕望。
恐夺时荣乃奏曰。
岭表所译众部。
多明无尘唯识。
言乖治术有蔽国风。
不隶诸华可流荒服。
然之。
南海新文有藏陈世。
太建元年遘疾。
少时遗诀。
严正勖示因果。
书传累纸。
其文付弟子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
时年七十有一。
明日于潮亭焚身起塔。
十三日僧宗法准等。
各赍经论还返匡山
东夏
虽广出众经。
摄论。
故讨寻教旨者。
通览所译。
则彼此相发绮缋辅显。
故随处翻传亲注疏解。
依心胜相。
后疏并是僧宗所陈。
躬对本师重为释旨。
增减或异大义无亏。
宗公别著行状。
广行于世。
梁时逢丧乱。
感竭运终道津静济。
流离弘化随方卷行。
至于部帙或分译人时别。
今总历二代共通数之。
故始梁武之末。
陈宣即位。
凡二十三载。
所出经论记传。
六十四部。
合二百七十八卷。
微附华饰盛显隋唐。
曹毗别历及唐贞观内典录。
馀有未译梵本书并多罗树叶。
凡有二百四十甲。
若依陈纸翻之。
则列二万馀卷。
今见译讫。
止是数甲之文。
并在广州制旨王园两寺。
知法宝弘博。
定在中天。
识量玼琐。
诚归东夏
何以明之。
见译藏经减三千卷。
生便弃掷习学全希。
用此量情情可知矣。
传度摄论。
归心。
穷括教源铨题义旨。
游心既久怀敞相承。
又面对阐扬情理无伏。
一日气属严冬。
衣服单疏。
忍噤通霄门人侧席。
等终夜静立奉侍。
咨询言久情諠有时眠寐。
密以衣被覆之。
潜觉知。
便曳之于地。
其节俭知足如此。
恺如先奉侍。
逾久逾亲。
以他日便喟然愤气冲口者三。
问其故。
答曰。
君等款诚正法实副参传。
但恨弘法非时。
有阻来意耳。
闻之如噎。
良久声泪俱发。
跪而曰。
大法绝尘远通赤县。
群生无感可遂埋耶。
以手指西北曰。
有大国。
非近非远。
吾等没后当盛弘之
但不睹其兴。
以为太息耳。
即验往隔。
今统敷扬有宗。
传者以为神用不同。
妄生异执。
惟识不识其识不无慨然。
时有中天竺优禅尼国王子月婆首那。
陈言高空。
游化东魏
生知俊朗体悟幽微。
专学佛经尤精义理。
洞晓音韵兼善言。
僧伽吒经等三部七卷。
魏元象年中。
邺城司徒孙腾第出。
沙门僧昉笔受
齐受魏禅。
蕃客任情。
那请还乡。
事流博观。
承金陵弘法道声远肃。
梁武大同年辞齐南度。
既达彼国仍被留住。
因译大乘顶王经一部。
有敕令那总监外国往还使命。
至太清二年
忽遇于阗求那跋陀
陈言德贤。
赍胜天王般若梵本。
那因期请乞愿弘通。
嘉其雅操豁然授与。
那得保持用为希遇。
侯景作乱。
未暇翻传。
携负东西讽持供养。
至陈天嘉乙酉之岁。
始于江州兴业寺译之。
沙门智昕笔受陈文
凡六十日。
覆疏陶练勘阅俱了。
江州刺史黄法𣰰为檀越。
僧正释惠恭等监掌。
后序。
那后不知所终。
时又有扶南国僧须菩提
陈言善吉
扬都城内至敬寺。
为陈主译大乘宝云八卷。
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者同。
少有差耳。
并见隋代三宝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洪遵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608 【介绍】: 僧。
相州人俗姓时
八岁出家,专攻律学
后游方各地,咨求深义。
历三年,遂知大旨。
北齐断事沙门
,文帝开皇中召住兴善寺,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后奉敕为讲律众主。
炀帝大业初知寺,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相州时氏子。
八岁出家。
从师受业。
即有声。
既受具。
专务律部。
每曰。
住持遗法。
尚有赖于此耳。
三夏咨询。
仅知大旨。
初依嵩高少林寺资云公。
习律之外。
兼听华严大论。
邺下晖公。
方弘四分。
因负笈造焉。
徒众五百。
顾莫出其右者。
晖亦蔽于巧佞。
不能知也。
一日晖盛集。
尽束晖所制疏。
捧入堂中。
置案上曰。
碌碌论下久矣。
凡覆讲竖论。
都未尝见试。
是则师资之道。
拥而不通。
敢以此疏还之。
后往云所。
云即令升座。
吐述微妙。
迥出常流。
因卒学大论。
以发明慧解。
俄入禅林。
造诣不可测。
时踰十稔。
及归犹以毗尼弘化
四远趋风。
徒盈千数。
文宣诏以为断事沙门
五众有坠宪纲。
使据律断之。
青齐久诤讼。
上命和解之。
且惩治其无赖者。
曲当物情。
法侣欣服。
齐季之乱。
偕名僧慧远等。
隐于白鹿岩中。
周既浑一。
举居嵩岳
开皇七年诏俱五大德赴阙。
尉劳勤至。
令并弟子十人。
兴善寺
有司为致四事供养。
十一年
诏偕天竺沙门译经
十六年
诏充律众主。
就崇敬寺讲律。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于四分则鲜听禀。
乃为设权机。
卒致流通。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卫之福聚寺
红赤二光。
照灼近远。
四年诏曰。
朕秪承肇命。
抚育生民。
奉圣教。
重兴像法。
而如来大慈。
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
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近远。
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令更请大德。
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
依前起塔。
所请之僧。
必须德行。
善解法相。
庶能宣扬佛教。
感悟遇迷。
宜集诸寺三纲。
详共推择。
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
同斯福业。
乃承命搜举。
颇叶时论。
又诏三十馀州。
起塔函藏舍利。
一时入塔。
复送至隆圣寺
瑞相具别录。
俄诏知寺任厥绩允懋。
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寿七十九。
其著述有大统钞五卷行世。
当隋之初。
道洪法腾法渊等。
并有声之士。
正像之纲维也。
后皆不知所终。
释洪遵
姓时氏
相州人也。
八岁出家。
从师请业屡高声驾。
及受具后专学律部。
心生重敬。
内自惟曰。
出家基趾其存戒乎。
住持万载
被于遗教。
谅非虚矣。
更辞师友游方听习。
履涉相京咨访深义。
有所未喻决问罕通。
三夏将满遂知大旨。
初住嵩高少林寺
依资云公开胸律要。
并及华严大论前后参听并扣其关户涣然大明。
承邺下晖公盛弘四分。
因往从焉。
听徒五百。
多以巧媚自通。
覆讲坚论了无命及。
晖寔律学名匠。
而智或先图。
固解冠时伦。
全不以曲私在虑。
后因盛集异学充堂。
乃束晖制疏。
捧入堂中曰。
伏膺有日都未见知。
是则师资两亡。
敢以文疏仰及。
便置之坐上往覆。
云所既属舍见来降。
即命登座覆述。
吐纳纤隐众仰如山。
自后专预正时结徒毕业。
以戒律旁义有会他部者。
乃重听大论毗昙。
开沃津奥。
又以心使未静。
就诸禅林学调顺法。
年踰十腊方归律宗。
四远望风堂盈千计。
时为荣大也。
齐主既敞教门。
言承付嘱。
五众有坠宪网者。
皆据内律治之。
学声早举。
策授为断事沙门
时青齐诸众。
连诤经久。
乃彻天听。
无由息讼。
下敕令往。
法和喻。
以律科惩曲感物情。
繁诤自弭。
由是更增时美。
法侣欣之。
及齐历将季擅名逾远。
而非类不交惟道同辙。
名儒大德见辄慕从。
常与慧远等名僧通宵造尽。
周平齐日隐于白鹿岩中。
宣政搜扬。
被举住于嵩岳
德不孤峙众复屯归。
大隋廓定招贤四海。
开皇七年
下敕追诣京阙。
与五大德同时奉见。
特蒙劳引令住兴善
并十弟子四事供养。
十一年中。
又敕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至十六年
复敕请为讲律众主。
于崇敬寺聚徒成业。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习俗生常恶闻异学。
乍讲四分人听全稀。
还是东川赞击成务。
欲广流法味。
理任权机。
乃旦剖法华晚扬法正。
来为开经说为通律。
屡停炎澳渐致附宗。
开导四分一人而已。
迄至于今僧祇绝唱。
为人形仪儒雅。
动据现猷。
而神辩如泉。
声相钟鼓。
预升法位罕有昏漠。
开悟之绩寔难嗣焉。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卫州福聚寺
将出示众。
乃放红赤二光。
晃发近照灼人目。
道俗同睹大生庆悦。
仁寿四年
下诏曰。
朕祇受肇命抚育生民。
奉圣教重兴象法。
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近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依前造塔。
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尊善解法相。
使能宣扬佛教。
感𥧝愚迷。
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
乃搜举名解者用承上命。
登又下敕。
三十馀州一时同送。
又蒙使。
博州起塔。
初至州西。
有白鹄数十头。
当于舆上旋绕数匝。
久之而逝。
及至城东隆圣寺置塔之所。
夜有白光数十道。
道如车轴住于基上。
边有鸟巢树上。
及光之洞明众鸟惊散。
又雨银花委地光耀如雪。
掘基五尺获半升。
夜降神仙八十四人。
持华绕塔久乃方隐。
又妇人李氏患目二十馀年。
及来礼拜两目齐见。
后行道之夕。
又放赤光照寺东房。
见卧佛及坐佛说法之像。
复见梵僧对架读经。
有一十四字。
皆是梵书。
时人不识。
四月八日当下塔时。
感黑蜂无数衔香绕塔。
气蔚且熏不同人世。
又见白莲花在塔四角高数百丈。
花叶分布下垂于空。
时间五彩莲花厕填其内。
又见天人烧香而左转者。
于是总集而观叹未曾有。
属目不见者非无一二。
及下覆讫诸相皆止。
京邑盛开律仪名骇昔人。
而传叙玄宗其后盖阙。
又著大纯钞五卷。
用通律典。
寻又下敕令知寺任。
弼谐僧众亟光徽绩。
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春秋七十有九。
隋初又有道洪法胜渊等。
并以律学著名。
相州绍通云胤。
容止沈正宣解有仪。
学门七百亟程弘量。
故诸经论之士将欲导世者。
皆停讲席。
观其风略采为轨躅。
博涉有功。
而言行无副。
神志高卓时共潜推。
但身令未广。
故听徒简略。
渊学承统化被中山
纲维象有声幽冀。
年代非
并不测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君理陈朝 525 — 5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25—573 【介绍】: 南朝陈吴兴人字仲伦
博涉经史,有识鉴,陈霸先南徐州,甚器重之,命尚会稽长公主,及霸先称帝,拜驸马都尉,出为吴郡太守
是时兵革未宁,百姓荒弊,乃招集士卒,修治器械,深以千理见称。
文帝嗣位,迁左民尚书
位终尚书右仆射
谥贞宪
全陈文·卷十二
君理字仲伦吴兴人
起家梁湘东王法曹参军武帝京口,命尚会稽长公主,辟府西曹掾,迁中卫豫章王从事中郎,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迁给事黄门侍郎,监吴郡
陈受禅,拜驸马都尉封永安亭侯,出为吴郡太守
文帝即位,徵侍中,拜明威将军丹阳尹,授左民尚书,领步兵校尉,改前军将军,监南徐,出为仁威将军东阳太守,父忧去职。
宣帝即位,除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以女为皇太子妃,赐爵望蔡县,加侍中,迁尚书右仆射太建五年卒,赠太子少傅、翊左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陶季直南梁 437 — 5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7—511 【介绍】: 南朝梁丹阳秣陵人
五岁丧母,哀若成人。
宋末为望蔡,以病免。
齐初为尚书比部郎,历东莞北海,建安太守
政尚清静,百姓便之。
,迁给事黄门侍郎
辞疾还乡。
梁武帝天监初,拜太中大夫
卒于家。
素清苦,及卒,无以殡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甘战陈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陈丰城人字伯武
许逊学道,传以金丹妙诀。
后周游江湖,仍归丰城,布德行惠。
相传于陈宣帝太建元年驾麟车乘云而去。
宋徽宗政和中封精行真人。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尉元北魏 413 — 49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493 【介绍】: 北魏代人字苟仁
年十九,以善射称。
太武帝神麚时为羽林中郎,以小心恭肃见知。
稍迁驾部给事中,赐爵。
文成帝和平中,迁北部尚书进爵太昌侯
献文帝天安元年持节都督东道诸军事,接应薛安都北魏,据彭城,败南朝宋张永沈攸之军。
孝文帝太和初总率诸军拒南朝齐师。
十六年封山阳郡公,年老乞休,拜三老。
卒谥景桓
全后魏文·卷二十七
字苟仁,代人。
神麚中,为虎贲中郎将,转羽林中郎,迁驾部给事中,赐爵富城男,加宁远将军
和平中,迁北部尚书,加散骑常侍进爵太昌侯,拜冠军将军
天安初,以辟徐州功,拜镇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淮阳公
延兴初,假淮阳王
太和初,徵为内都大官,出为镇西大将军开府、统万镇都将
进爵淮阳王,徵为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大都将
入为侍中、都曹尚书,迁尚书令,进司徒
例降王爵封山阳郡开国公
致仕,寻为三老。
太和十七年八月卒,年八十一,谥曰景桓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奚兜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代人
奚斤侄孙。
太武帝使持御剑侍左右。
常随征讨。
以罪徙龙城
寻征为知臣监,出为薄骨律镇将,赐爵富城侯。
高车叛,击破之。
孝文帝延兴中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封回北魏 452 — 5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528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封玄之族孙。
献文帝皇兴初为中书学生,袭爵富城子,累迁太子家令
宣武帝时,除镇远将军安州刺史
孝明帝时度支都官尚书冀州大中正
多直言,尝对胡太后言当整肃刑法。
官终右光禄大夫
遇害于河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熊昙朗陈朝 ?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0 【介绍】: 南朝陈豫章南昌人
世为郡著姓。
有膂力,性狡诈。
侯景之乱,聚众据丰城县为栅。
梁元帝,为巴太守
后以诈绐,使侯瑱欧阳頠陈定败溃,收其兵马。
入陈,以抗御王琳有功,授平西将军
后与周文育攻余孝勘于豫章昙朗反杀文育以应王琳
陈文帝江州刺史周迪等攻王琳昙朗新淦顽抗,城破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爰南朝宋 394 — 4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75 【介绍】: 南朝宋琅邪开阳人字长玉
本名瑗
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
东晋末,从刘裕北伐,为刘裕所知,以能得人主微旨,入宋,历事六主,参掌机要。
明帝泰始三年,以素不亲己,斥为奸佞,诏徙交州
明帝死,还京都,位终中散大夫
有史才,孝武帝时曾领著作郎,奉命续撰何承天草创之宋史,多为沈约宋书》所本。
全宋文·卷四十
字长玉
(《释文叙录》作「季玉」。
)初名瑗,南琅邪开阳人
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
至宋元嘉中,累迁殿中侍御史,转南台侍御史始兴王浚后军,迁员外散骑侍郎
孝建初尚书水部郎,转殿中郎,进尚书右丞
左丞大明中著作郎,迁游击将军
景和初黄门侍郎,领射声校尉,封吴平县
泰始初,例削封,改领长水校尉尚书左丞,寻除太中大夫,徙付交州
还,除南康郡
后废帝即位,以为南济阴太守,除中散大夫
元徽三年卒,年八十二,有《宋书》六十五卷,集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吉翰南朝宋 372 — 4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2—431 【介绍】: 南朝宋冯翊池阳人字休文
初为龙骧将军刘道怜参军,从征广固。
赐爵建城县五等男。
宋武帝中军军事,清谨勤正,甚为武帝知赏。
宋文帝元嘉中,历位南秦二州刺史,徙益州刺史,加督,有政绩。
累迁徐州刺史,监兖二州豫州梁郡诸军事
卒于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诞南朝宋 433 — 45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诞 443年—449年 宋文帝第六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33—459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字休文
宋文帝第六子。
封广陵王
曾从刘骏讨平刘劭,进号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
改封竟陵王
造立第舍,穷极工巧,多聚才力之士、精甲利器,实之第内。
性多猜,至此意愈不平。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出为南兖州刺史
既见猜,潜为之备,吴郡刘成谋反,乃遣沈庆之
全宋文·卷十三
字休文文帝第六子,元嘉二十年封广陵王,历北中郎将南兖州刺史,徙南徐州刺史二十六年改封随郡王,出为后将军雍州刺史,迁安南将军广州刺史
未行,改授安东将军会稽太守
孝武即位,征为卫将军荆州刺史,进号骠骑将军
未行,迁侍中骠骑大将军扬州刺史改封竟陵王
孝建中太子太傅南徐州刺史大明初出为南兖州刺史,镇广陵三年,举兵拒命,沈庆之攻杀之,有集二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静南梁 ? — 5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9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安仁
萧恭子。
号为宗室后进,有文才,笃志好学。
多聚经史,手自雠校。
然好戏笑,轻论人物。
历官太子舍人给事黄门侍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宗懔北周 500 — 5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00—约563 【介绍】: 北周人,原籍南阳涅阳,八世后,子孙移居江陵字元懔
少聪敏好学,乡里号为“童子学士”。
梁武帝普通中,为湘东王萧绎记室,转刑狱,仍掌书记
临汝建成广晋等令。
萧绎荆州,为别驾
萧绎(元帝)即位,以为尚书郎封信安县侯
累迁吏部尚书
元帝承圣三年江陵没,入北周
闵帝拜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明帝即位,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
有《荆楚岁时记》及文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实南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梁琅邪临沂人
梁武帝婿。
起家秘书郎
袭爵建城县,为新安太守
曾资助从兄,但因其不听劝告,于郡市货谋利,乃令卒追捕杖笞。
后为湘州长史
长沙郡三日出禊,衣冠倾崎,出语甚傲,因此废锢。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沈钦陈朝 503 — 56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3—569 【介绍】: 南朝陈吴兴武康人
文帝皇后兄。
从陈蓨(文帝)征讨,以功至贞威将军安州刺史
文帝即位,袭爵建城侯。
素无技能,以勋戚屡加迁升,为尚书左仆射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续南梁 504 — 547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续 威王 509年—547年 梁武帝第五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04—547 【介绍】: 南朝梁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字世䜣
梁武帝子。
少英果,膂力绝人,驰射应发命中。
武帝天监八年封庐陵郡王,拜轻车将军
历江、雍、荆等州刺史
多聚马仗,畜养骁雄。
极意敛聚,仓储盈溢。
卒谥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